Friday, August 15, 2014


入静


中國傳統養生之道,修練氣功歴史悠久,廣泛流傳。儒道佛三家對此都有其獨特方法,師承及見解。儒家藉修練氣功,強身健體外,主旨是達至:

開發聰明才智,改善人格,陶冶性情。

矯正自己的習氣。

擴充先天之稟賦,即“盡性之功夫”,以後天有為之功夫,改善個人先天之稟賦。

儒家認為,影響練功成績至大的,是“ 入靜 的深淺。而「涵養道德」,則為“ 入靜 深淺之關鍵。

現先談 入靜 ”。

入靜” 這名詞,是儒家,道家修練 靜功 比較喜歡用。佛家喜用“ 入定 ”。

入靜 和“ 入定 雖然有許多性質相近,亦有許多不同處。今天我們用“ 入靜” 這名詞比較適合。

道家 入靜 這名詞大概於唐代後期,已廣泛採用。甚麼是入靜,我們可以用西方科學來解釋。所謂入靜,是我們在靜坐 時( 道家多採盤膝姿勢,分散盤,單盤或雙盤。儒家則多用端坐式,亦有用站椿式子) ,主要根據內心之心意,形成一種意識或意念,來排除各種雜念。待大腦的雜念續漸減少,或減到沒有雜念,思維活動亦差不多停頓,而我們的大腦仍保持一種清醒的狀態。外界的聲光電氣,乃至人事,雖通過我們的眼睛耳朵接收到,但在大腦產生的反應,減至最低。即是視而不見,聴而不聞。在大腦中沒有或比較低的反應,這時形成一種生理的,正常人沒有,而是練功獨有的一種特殊狀態,這就是“ 入靜 ”。

如果用練功人自己的體會,就是我們練功到了某一階段,我們保持了清醒感覺,但大腦就不想事情,外界的一切聲音,人物,甚至風聲,雨聲,我們都有感覺。

平時我們接觸到這些,大腦就引起聯想。在練功狀態中,我們知道任何事的發生,唯我們大腦不會有任何聯想。古人稱之為“ 明鏡高懸 。就好像一個皎潔光明的鏡,高高掛在天上。天上的飛鳥飛過鏡的時候,鏡就會留下影子,但飛鳥若飛離鏡照到的範圍,鏡的鳥影就消失了。在鏡中並無留下任何鳥雀的記憶。大腦亦不會因見到鳥雀而產生喜愛或聯想,這就是入靜的狀態。

這種狀態和普通人的清醒狀態,或睡眠狀態就不相同。正常人在在清醒狀態,其大腦就不斷想東想西,並無一刻停止。但入靜時,大腦保持清醒狀態,唯並無思維或低思維,無雜念。它亦不同於睡眠狀態,在睡眠時,人就得到休息,但並不清醒。就算發夢,亦非清醒狀態。

所以入靜這狀態,並不像睡眠,天生就可做到。這入靜狀態,是我們任何正常人都不懂的。因此如果我們需要達到入靜,就要有後天的訓練。因為後天如果形成習慣,我們叫“ 修件反射 之後,就慢慢習慣成自然,才可達到由無到有之狀態。所以練功要入靜,並非容易。除天才外,大部份人都要長期堅持,經年累月,才能達到入靜的目的。

當我們進入“ 入靜 狀態時,呼吸就會自動變得悠長,緩慢,平均。
隨著入靜程度加深,身體的肌肉骨胳,亦由僵硬而變得柔軟。再而感覺到身體之輕盈,舒適。亦會產生一種歡樂,和平,幸福,自信的感覺。練完功後,仍可保持這些感覺,神清氣爽,大腦思維感到特別清涼,舒適,冷靜,理智。身體亦覺得輕盈了,走路好像不需用力。這種入靜感覺,當一個人嘗試過後,就是他的大幸運,亦是大不幸,好像中了鴉片煙毒般,一日不練功,就失去了人生最大享受,就覺得不舒服。結果是叫他不練功也難,因為可能他已得到普通人從來夢想不到,體會不到的那種舒適愉快。

當然,入靜的程度愈深,上面所述的效果就更明顯。另外,入靜時間的長短,對這效果有絕對的影響。例如只能入靜數分鐘,效果就不彰。如能入靜到二十至三十分鐘,效果就初步出現。


我們可將入靜的深度分為三大層次。達到初級層次,身體之疾病,已經可得到改善及治療。中等程度之入靜,不單可以醫病健身,延長壽命,更可開發大腦之潛力,改善大腦之功能,提升聰明智慧。到第三級最高層次,前面的好處,當然達到,甚至可能發掘或提升人體的各種潛能,出現今天所稱的各種所謂「特異功能」。但其實所謂「特異功能」,可能在中級階段已經出現。在此階段,可能已是超越佛家所講的「六通」。當然,儒家絶不主張追求此等所謂「特異功能」,以免影響將來更進一步的修為。因此,無論練習任何家派的氣功也罷,丹道也罷,如何入靜,是人人都應該努力追求的練功關鍵。

資料来源 --- 梁煥松網頁


Sunday, July 27, 2014

 心經


心經
(click for music)

人可以不屬於任何宗教,卻不能沒有信仰而活。人縱使不自覺有任何信仰,卻依然要面對自己的生命。

人的一生,充滿痛苦、煩惱、困惑。生存就注定要面對老、病,以至自身逐漸消逝之苦。人可以如何應對生命中的種種苦惱?生命的價值又究竟何在?古今聖哲,皓首窮思,為的就是要嘗試解答這些問題。

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。佛說法四十九年,講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亦即是生命最深的秘密。

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是佛教般若系經典中一段最精簡的經文,「辭約理著,言簡意賅」,是六百部大般若經的心髓所在。讀一部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等於已經讀了六百部大般若經。由於這部經經文簡短,易於背讀,歷來被傳誦不綴,很多人甚至相信這部經具有神秘的力量,在危難關頭背誦心經,便可渡過難關。

無論如何,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是佛陀教育的中心所在,是了解佛教如何回應種種人生問題的最佳入處。 (戴朝明)

上講提要

生命的事實,是要面對各種痛苦、煩惱和局限:個人、家庭、事業的不如意;以至老、病,及自身的消逝,無可避免。

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「緣起性空」,得到了「如實觀」,為眾生開示離苦得樂的方法。

原始佛教從主體經驗出發,分析自身存在,認為生命只是五種現像: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,沒有一個恆常或可掌握的主體:「我」存在。即是生命只是五種生理和心理活動的不斷進行,「我」只是一個概念,無實質可執。沒有「我」,也就沒有「我所有的」,一切因「我」而起的痛苦煩惱,理應可以消解。

但這種想法不夠深刻。因為就算生命只「有」五種現像,則無論如何層層消解這些現像,仍有所執,不得究竟。因此必須有深一層的論證,纔能圓成佛的教理。於是大乘佛教「般若」思想出現,要把這個「有」也去除,故提出「般若」和「空」的概念。

「般若」一般譯作「智慧」,但不單指純認知性的知識,而是包括思考、認知、抉擇、判斷,能給予人方向、睿見的一種「特質」或「能力」。由於目的是破「有」,所以大乘佛教沒有為「般若」下任何定義或原則,只是不斷的讚歎「般若」,和強調必須透過不斷的實踐、不斷的鍛鍊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質素,「般若」纔會呈現,成為生命的主體。這些實踐和鍛鍊,就是「波羅蜜多」。「波羅蜜多」不單只是「到彼岸」的方法,而是「卓越極致之完成」,是獲得「般若」的行為和標準。

另一方面,大乘佛教擴展了原始部派「六識」的涵義,成為「八識」,為人如何能成佛提供一個理論基礎。唯識宗提出了「轉識成智」,前五識「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」轉為「成所作智」,「意識」轉為「妙觀察智」,「末那識()」轉為「平等性智」,「阿賴耶識」轉為「大圓鏡智」。八智全轉,人就成為一個純智慧的生命體,就成佛了。

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理,都起於人的心念。「心」是行為的主體、行動的主人,亦是作業受報之所依。「心」能取捨、能抉擇、能導向,即決定如何管理自己的生命,以至一切世間存在都是唯心所造。

因此,有怎樣的心靈,就會推動怎樣的世界:道德心靈會推動道德的世界,求美的心靈就會推動文學藝術的世界,求公義的心靈就會推動政治制度的世界,以至要上天堂,要生淨土,就必須依靠相應的心靈去推動、去尋求。人因為有求真的心靈,所以會成長向上,以至整人類文明文化的進步,纔有動力。

《心經》是六百部《大般若經》的「心」髓,是大乘佛教「般若空觀」精華之所在。

下講將會談「空」的意義, 和一起讀一讀《心經》的經文。
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聖觀自在菩薩正在進行着極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活動,照見(生命的)五種現象在存在上,都是處於空的狀態(於是超越了一切痛苦)。

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復如是。
(他對舍利的兒子說:)舍利之子啊!(生命的)肉身現象是空的,這種空的性質正是肉身現象的存在情形。(所以)肉身和空沒有分別,空和肉身也沒有分別,肉身就是空,空就是肉身。(其餘)四種(主觀上的)感受現象、(對象形相的)攝取現象、(動作的)發施現象和(客觀世界的)認識思維現象的存在情形也是一樣。

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、不滅、不垢、不淨、不增、不減,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,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,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。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無苦、集、滅、道,無智,亦無得。
舍利之子啊!一切存在都是處於空的狀態。沒有生、沒有滅、沒有污染、沒有清淨、沒有減少,也沒有增加。所以,舍利之子啊!在空的狀態中沒有肉身現象、沒有感受現象、沒有攝現象、沒有發施現象,也沒有認識思維現象。(在主觀方面來說,)沒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(等六種主體)的存在,(在客觀方面來說,也)沒有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(等六種對象)的存在。(如果以十八界的分頪標準來說,)沒有眼的界域,以至沒有意識的界域。(如果應用在十二因緣方面,)沒有明,也沒有無明;沒有的明的滅盡,也沒有無明的滅盡。推演下去,既沒有老死,也沒有老死的滅盡。(這也就是說,)沒有苦,沒有苦的原因,(所以)不須求苦的息滅,也不須從事息苦的實踐。(總之在空的狀態中,)沒有能知的主體,也沒有所知的對象。

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「由於不能有所知的對象的緣故,修行者依於這種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,內心的活動再無障礙。由於沒有障礙的緣故,就消除了種種怖畏,超出一切不真實的了解,從而進入徹底的涅槃境界之中。所有在(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三世中的諸佛,都是依於這種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,而獲得最高的、最正確的和最完全的覺悟。
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揭諦,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
因此應該知道:般若波羅蜜多是偉大的咒語,是有大智慧的咒語、是超越一切、無與倫比的咒語,可以止息一切痛苦,因為它真實的、不虛妄的。以下就是通過般若波羅蜜多所說的咒語:去了!去了!到彼岸去了!完全到彼岸去了!覺悟啊!謹願!

(霍韜晦教授白話語譯)

本文作者 梁樹松

Saturday, January 4, 2014


學會......

1.不要奢望別人給你經濟上的任何幫助,錢對任何人都是不夠用的。(學會給與)

2.
朋友幫你是善事,是道義,朋友不幫你也無可厚非,不該心懷怨尤,人家不欠你!(學會理解)

3.
要知道沒有人心須在你需要的時候幫你,只有你自己,所以讓自己獨立,堅強,快樂,幸福,才是你 需要做的,畢竟只有自己必需和你生死與共,休戚相關。(學會堅強)

4.
不要看貧富交朋友,他有億萬家財跟你一毛錢關係都沒有,別把自己弄成哈巴狗,他也許一無所有卻可以把唯一的饅頭分給你。(學會分辨)

5.
不要為了經濟富有的朋友疏遠了精神富有的朋友,慢慢你會明白,經濟上富裕的朋友可以帶給你吃喝玩樂,也可以帶給你複雜紛亂的世俗煩惱,精神富有的朋友也許只能帶你去田野裡,去溪流畔,沒有美酒佳餚,沒有香檳.咖啡,沒有舞池,可是她能陪你一起奔跑,一起笑的像傻子。(學會自重)

6.
可以相信世上真的有美好堅貞的愛情,但它只屬牛郎織女,梁山伯祝英台,,還有外國的羅密歐和朱麗葉,因為他們都沒有活很久,而我們是要活很久的。(學會珍惜)

7.
不管你因為什麼結婚,只要你有了孩子,你就要愛這個家,不管它多麼簡陋多麼寒冷,你都有義務讓它溫馨起來,因你是父母
(學會承擔)

8.
我們的青春眨眼間就沒有了,皺紋一條一條的爬上眼角,我們阻止不了歲月破壞我們容顏,可是我們可以讓心在歲月中慢慢磨礪,如蚌中的沙,慢慢的興潤起來,等到我們發蒼齒搖步履蹣跚的時候,還可以讓珍珠的光澤暈紅最後的行程。(學會成長)

9.
不要執著,人生有很多不如意,世界不會迎合你,地球不是為你轉的,所以不執著於擁有,連我們都只是紅塵的過客,生是赤條條的來,死又能帶走什麼呢? (學會放下)